1. 首页 >> 百科知识

(全世界最大群岛)世界最大的群岛叫什么

世界上最大的群岛是哪个?今天就来了解一下吧。

马来群岛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在岛国世界里,它是一个“人口繁盛”的群岛“家族”。它由印度尼西亚的13000多个岛屿和菲律宾的大约7000个岛屿组成。

马来群岛有两万多“家族成员”,总面积255万平方公

里,人口众多。在这两万多个岛屿中,有名字的岛屿只占总数的1/5,其余的都是“没人”的。有人居住的岛屿只占岛屿总数的1/10,数量很少。大多数岛屿无人居住。在整个地球的所有岛屿中,马来群岛在数量、面积和人口上是最好的,是其他任何群岛都无法相比的。

印度尼西亚的主要岛屿和群岛包括大巽他群岛、小巽他群岛、摩鹿加群岛和巴布亚。菲律宾的主要岛屿包括吕宋岛、棉兰老岛和米沙鄢岛。该群岛还包括马来西亚(沙巴和沙捞越)、文莱和巴布亚新几内亚。这些岛屿位于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环绕着苏禄、西里伯斯、班达、摩鹿加、巽他、爪哇、弗洛雷斯和萨武。西有马六甲海峡和南海,北有巴士海峡和台湾省,南有托雷斯海峡。

除了菲律宾北部,都在赤道10℃以内,平均气温21℃。年降雨量从8100多毫米到不足500毫米不等,大部分地区年平均降雨量超过2000毫米,每年7月至11月,西南太平洋有20多个台风,它们向西向北移动,经常使菲律宾遭受强风和暴雨。马来群岛的人说南岛语族的语言。马尼拉和雅加达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马来群岛板块

根据板块理论的观点,板块内部是稳定区域,而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不稳定区域。马来群岛位于许多板块的交汇处,西北是华南。mdash东南亚板块是欧亚板块的一部分,其西南部有印度洋板块,东南部有澳大利亚板块,东部有太平洋板块,东北部有菲律宾海洋板块。菲律宾洋板块向西移动,菲律宾洋壳沿琉球海沟和菲律宾海沟消亡。印度洋板块向北移动,华南& amp;mdash东南亚板块相对于菲律宾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向南移动。欧亚板块的东南边缘非常不规则。有人指出,“这种不规则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伊里安岛北太平洋板块上的一个尖角向西移动”。

在结构单元上,马来群岛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稳定区,主要包括加里曼丹岛西南部和苏门答腊岛东北部。与中南半岛仅隔巽他大陆架,地壳相对稳定,缺乏火山和地震。另一部分属于不稳定区域,很明显,除了稳定。

卫星拍摄的一个小岛,中心有一座火山。

区域外的马来群岛就属于这个不稳定区域。这里山高坡陡,海沟深,地壳极不稳定,火山地震多。印度尼西亚有400多座火山,其中120座是活火山;菲律宾还有52座火山。马来群岛是环太平洋和喜马拉雅造山带与火山地震带的交汇处。

岛弧和海沟并存,这是马来群岛地形结构的一个突出特点。整个马来群岛面向太平洋和印度洋,是一个岛弧&;mdash& ampmdash印度尼西亚岛弧、班达岛弧和菲律宾岛弧以深沟为界。mdash& ampmdash爪哇海沟、班达海沟和菲律宾海沟。从地形上来说,如果说中南半岛是一个古老的被侵蚀的地貌,那么马来群岛就是新的地壳变动形成的支离破碎的高地貌。

在海洋地形方面,马来群岛将东南亚分为许多形状不同的海域,包括班达海、爪哇海、苏拉威西海、苏禄海、马鲁古海和弗洛雷斯海,这些都属于太平洋。帝汶海和阿拉弗拉海属于印度洋。东南亚水域的深度差异很大。中国南海南部、暹罗湾、马六甲海峡、巽他海峡和爪哇海,深度不足100米的称为巽他大陆架。海底有古老的河流和砾石、沙子、砂质壤土等沉积物,证明这里曾经是大陆的一部分。除巽他大陆架外,其余多为深海盆地或海沟,深度一般在4000米以上。

马来群岛的形成

1.从板块“迁移”来看,它位于向西移动的太平洋板块和向北移动的印度洋板块、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几个板块相互碰撞挤压,使这里的地壳褶皱隆起,凸出海面,形成岛屿。

2.岛屿大多靠近海洋海沟,海沟带破碎,火山和地震活动频繁,容易形成火山岛。

3.这里的海水温度高,有利于珊瑚繁殖。珊瑚是造岛的“专家”,能造出大量珊瑚岛礁。例如,澳大利亚的大堡礁是由珊瑚构成的。

4.这里有非常广阔的大陆架,是大陆的“家”。随着海陆变迁,可以形成更大的大陆岛。

马来群岛的地形

马来群岛上的地形以山地为主,多分布在岛的中部。平原比较狭窄,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只有爪哇岛北部和苏门答腊岛东部有大面积。马来群岛位于地壳运动活跃的地方,由于三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欧亚板块)相互挤压,经常发生地震。地壳隆起形成山脉的同时,地下炽热的岩浆也沿着地裂缝上涌,在地面喷发形成火山。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是东南亚火山数量最多的国家。这些火山主要分布在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爪哇、努沙登加拉群岛和菲律宾的一些岛屿。这些岛屿自东向西呈弧形延伸,所以人们形象地称之为“光廊”。它是世界上地震和火山爆发最多的地区,也是东南亚“最不稳定”的地区。[1]

马来群岛的气候环境

马来群岛的气候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印度尼西亚群岛的气候主要是赤道雨林,常年高温多雨,是典型的热带雨林气候。但由于地理位置(南北半球分开)和地形的影响,内部气候还是有所不同。另一方面,印尼的气候介于亚洲和澳大利亚之间,也具有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这是印尼气候与非洲和南美洲赤道多雨气候的区别。菲律宾群岛属于典型的海洋性热带季风气候,一年四季湿热,分两季。随着季风方向的变化,降雨量的季节分布和空之间的分布也发生变化。此外,频繁发生强台风是菲律宾群岛气候的重要特征之一。除菲律宾北部外,所有岛屿都在赤道10℃以内,平均气温21度,年降水量从8100毫米到500毫米不等,大部分地区超过2000毫米..

由于地形和气候的限制,马来群岛的水系短而湍急,河流的地表侵蚀率很高。马来群岛的自然植被属于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雨林。土壤为热带土壤类型,适合其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雨林;马来群岛的动物王国已经成为亚洲和澳大利亚动物的分界线。

马来群岛的自然资源

森林资源很重要,并提供宝贵的木材。石油是主要的矿物,在苏门答腊、婆罗洲、文莱和巴布亚都有开采。印度尼西亚的辛格普岛、邦加岛和布利东岛的锡产量约占世界产量的10%。婆罗洲和廖内有铝土矿,西里伯斯岛有镍矿,菲律宾有金、铬、铁、锰和铜。煤炭储量有限,水力资源丰富,但没有充分开发。马来群岛的动植物非常丰富多样。除菲律宾北部外,所有岛屿都在赤道10℃以内,平均气温21℃,年降雨量从8100毫米到500毫米不等,大部分地区超过2000毫米..[2]

马来亚作物

由于马来群岛纬度较低,赤道贯穿中间,炎热多雨的气候和肥沃的火山土壤为热带经济作物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环境。该岛是世界上热带经济作物的主要产地。农村和农业经济占绝对主导地位。绝大多数农村居民是定居的农民。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但也有玉米、甘薯或木薯,以及橡胶、烟叶、糖、椰干、胡椒、奎宁、肉豆蔻、木棉、西谷米和马尼拉麻等经济作物。[1]

马来群岛的少数民族人口

马来群岛国家多为南岛语族中的民族,属于蒙古人种(蒙古人种与澳大利亚棕色人种混合)的南方亚种,马来群岛居民多信奉伊斯兰教。我也信佛。人口超过3亿,人口密度最高的岛屿是爪哇岛。主要民族是马来人。

爪哇岛

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新加坡、文莱等生活在东南亚的国家,仍称为马来人。他们大多是马来人和马来人的后裔,社会、经济、文化都比较发达。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些马来人开始表现出差异性,各有各的民族特色。马来西亚的马来人自称马来人。主要分布在马来半岛中南部和沙捞越。他们大多是中国人、印度人、泰国人和阿拉伯人的后裔。使用马来语,属于南岛语族中的印尼语系,方言很多。原来的阿拉伯字母被改成了拉丁字母。原本信仰印度教、佛教和万物有灵论,15世纪末大部分改信伊斯兰教,属于逊尼派。有些人信仰天主教和天主教。家族组织除了南森比兰的母系制度外,一般都是双线的。马来人主要种植水稻、橡胶、椰子、咖啡、金鸡纳和油棕,并有出色的蔬菜种植技术。渔业和航海业发达。

广义的马来人是指分布在太平洋和印度洋岛国的族群。属于蒙古马来类型。常用的语言是南岛语族中的印尼语系。它的种族起源仍然没有定论。大多数研究者认为,马来人的祖先大约在5000年前从亚洲内陆逐渐南迁,移至中南半岛,经马来半岛(安达曼群岛)进入苏门答腊岛,然后向东传播到爪哇、加里曼丹、苏拉威西和菲律宾群岛,向西传播到马达加斯加岛。这一迁徙浪潮持续了数千年。一般来说,按迁徙时间分,有两种:原始马来人(包括古马来人)和新马来人。原始马来人在公元前3000-1000年左右迁徙,社会发展水平较低。新马来人从公元前2世纪迁徙到公元16世纪,受到印度、中国和阿拉伯文化的影响,社会发展水平较高。来自世界各地的马来人在其分布地区留下了大量的后裔,他们不同程度地与当地居民和彼此混杂,发展成了爪哇人、巽他人、马都拉人、他加禄人、伊富高人、马达加斯加人等多个民族,民族名称各异。


版权声明: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系网络收集,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谢谢大家!